幾天前接到北京一位搞攝影的朋友電話,說是要來鼓浪嶼拍幾張老建筑的照片,問我能不能先幫他踩好幾個點,屆時可直奔主題,省得麻煩。 我很快聽出了“省得麻煩”的弦外之音。因為三年前他第一次滿懷憧憬扛著長槍短炮來鼓浪嶼時,被島上洶涌的人潮、鬧哄哄如菜市場的景區嚇到,對著我這個地陪連連搖頭:說好的那個文藝鼓浪嶼,歷史鼓浪嶼呢?! 
2013年春節的鼓浪嶼是這樣的↓↓↓ 
2013年5月的鼓浪嶼↓↓↓ 

可是作為一個見證過鼓浪嶼原本風情的廈門人也很無奈。三年前的確因為旅游業的無序發展,導致原來的人文鼓浪嶼、優雅鼓浪嶼漸行漸遠。 
沒法度… … 
(攝于2013年3月) 來到這里的人們不再關心那些百年建筑背后的故事,而是忙著拿蓋章本從一家店掃到另一家店。他們也漸漸不再追捧老手工藝人做出的傳統風味,而是為了一杯快餐式奶茶去大排長龍。更不用說那淹沒在叫賣聲和導游高音喇叭里的鋼琴聲,更是漸漸被人們遺忘…… 
就這樣,被文青們追捧為“小資圣地”的鼓浪嶼,在網紅之后卻導致了商業發展逐漸走向低端化和庸俗化,甚至從“鋼琴島”淪落為“燒烤島”,歷史積淀下來的中西文化和閩南風情也慢慢被蠶食。 
(攝于2013年8月)  (攝于2012年10月) 于是聽到越來越多的外地朋友關于對鼓浪嶼“累覺不愛”的抱怨,友誼的小船翻了一艘又一艘…… 
物極必反,在殘酷現實的倒逼下,鼓浪嶼走到了不得不改革的發展瓶頸,2013年底官方宣布開始全面整治鼓浪嶼。 然而,說心里話,當初并不看好,一個已經傷痕累累的小島要改頭換面談何容易?! 
(攝于2011年8月) 
(攝于2013年8月) 果不其然,廈鼓航線調整引發了人們對“上島難”、“客源流失”的問題議論紛紛;歷史建筑外觀改造也讓媒體寫出了“小清新變大工地”的負面標題。 景區與社區之間、居民與游客之間、商業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,各方利益的博弈讓人們一時間陷入了質疑的漩渦…… 自從三年前那次失敗的陪游后,我也一直沒再上過鼓浪嶼。如今因為工作忙而沒有“提前踩點”再次陪這位朋友上島,心中不免忐忑…… 
我們從東渡碼頭擺渡到三丘田碼頭,可能因為不是高峰期的緣故,一路都很順暢。登島后,有點出乎意料,人流量不算多也不算少,但卻沒有了原來印象中的“爆棚”和“雜亂”,一切看上去井然有序。 

我對朋友說:還記得上次我們在人群中“淪陷”的崩潰嗎?拍張照片背景全是人,根本找不到主體。今天看來可以去同樣的地方補拍下,應該會好很多。 聽罷,朋友靈光一閃,當即決定做一組有趣的對比:左邊是他三年前上島拍的建筑影像,右邊是這次他特意又在同樣的位置拍下的照片。 
“減”掉了累贅的廣告招牌、雨棚和空調管線,建筑顯露出原本的模樣,貌似質感瞬間提升好幾個level。 “洗心革面”后,商業街的煙火氣似乎也沒那么重了,穿梭其間,竟也有了原本放慢腳步、細細體味的心情。 
(攝于2016年4月) 經過原荷蘭領事館,之前看到的是一座危房,如今卻已變身為“歷史展館”。 
(攝于2015年4月) 旁邊有個導游在介紹說,如今鼓浪嶼開始實施“全島博物館”計劃,就連故宮博物院也來籌建“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”;而且鼓浪嶼還將持續舉辦以音樂文化為代表的節慶活動,重新推廣島上那瀕臨消失的家庭音樂會…… 我對朋友說,看來,你想要的內涵鼓浪嶼也有望回來了。 
(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俯瞰效果圖) 朋友感慨,這才是鼓浪嶼該有的樣子嘛,少了人聲鼎沸的喧囂和摩肩接踵的雜亂,回歸云淡風輕的“靜”與“凈”。雖然如今鏡頭里的這個鼓浪嶼還不夠完美,但已經離他心中期待的模樣越來越近了。 
在這里,人們可以恣意徜徉,踩著鋼琴聲,逛逛博物館,聽聽老故事…… 
看到鼓浪嶼的元氣和魅力在一點點恢復,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場全面整治的預見性和正確性。 
為了“華麗轉身”,也許鼓浪嶼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不論是申遺,還是整治,相信都是為了鼓浪嶼的保護和發展,期待它不僅要有濃墨重彩的歷史積淀,還要有小情小調的詩和遠方。 
離開時朋友站在渡輪上看著漸漸遠去的小島說,下次再見時,它應該又會是另外一番模樣了吧,期待著,那蛻變后的美麗重生…… 
來源:廈門日報 2016-05-16 |